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

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从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名言佳句的填空,文言文实词的比较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①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②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③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īan 韵者皆从“xià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 “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牧”以“牛”、“人”会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兼” 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有等。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第三,编“歌诀”化简。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④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不了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是〈战国策〉;“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互反”关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⑤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闲云”飘来荡去,“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应将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仍是一笔糊涂账。

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成语

1.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 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 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9.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沸:水开。鼎沸:

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 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考虑的意思。  

11. 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罕:稀少。  
13.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  

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取:选取。义:正义。  

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敝:破旧。珍:贵重爱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壤:地。  

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耳聋。  

3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0.溘然长逝:突然死去。  

4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4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46.雍容典雅: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雍:和谐。

47.错落有致:交错纷杂,富有情趣。致:情趣。  

48.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

49.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50.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51.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头绪很多。绪:事情的开端。  52.不无裨益:不是没有益处。  


53.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54.孜孜不倦: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  


55.无边无垠:宽阔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56.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荡:宽广平坦。

57.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出。  

58.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0.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存在。  61.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6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63.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  64.改邪归正:不再做坏事,走向正路。  


65.气势恢宏:形容气势极其雄伟。恢宏:广大,宽广。  66.心腹之患:比喻致命的祸害。心腹:喻要害。  


二、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如: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三、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怎么啦,你?
  [注意]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如:你放着罢,祥林嫂!   三、冒号的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
  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
  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
  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四、引号的作用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如: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 “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四、破折号的使用
  1、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2、破折号和冒号的区分:
  (1)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部分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则不行。
  如上面的第二个例子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而第一个则不能省去,否则意思就不明确了。

  (3)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如: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3、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分:
  双破折号的作用与句内括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在句中插入解释或补充;但句内括号中的内容在诵读时不读出来,而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要读出。   


六、括号的使用
  1、句内括号:注释句中的某些词语,紧贴在被注释或说明的词或句子后面。如所注词语后面有标点,要标在括号的后面;括号内的语句之间可加标点,但末尾不用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直接用括号收住。

  如:推行“三证”(即机手合格证、机具检验证、供油证)供油制度,阻塞了油料漏洞。   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