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6-8-20 09:58 编辑

老K说教 家庭教育微评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守时、磨蹭而苦恼,其实发生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孩子一味地拖拉,很可能是孩子没有理解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没有学会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本文根据幼儿园、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到了很多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工具,比如万能饼图、Covey四象限等,这些方法不仅让孩子学会预算时间、规划生活,更为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守时、靠谱又有效率的人打下基础。
文/苏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小苏”(ID:xiaoxiaosu177)

在美国的咨询行业工作时,面试过一个实习生小K。当时我们从几百份高大上的简历里选了十个人进入第一轮。电话面试时,小K的电话到了约定时间没人接,过了十分钟再打,接了,他很抱歉说手机临时没电了。小K面试起来头头是道,又是藤校背景+橄榄球运动员,给大家印象挺深的,于是我们决定给他二面的机会。二面是到公司现场面试,除了单独聊天,还有和其他候选人分组讨论的环节。

640.jpg

约好的10点面试,10点15分,小K同学西装革履但大汗淋漓地出现在公司门口,分组讨论已经开始了。已经忘了他当时找的是什么借口,只记得同事轻描淡写地告诉他,面试已经结束,可以打道回府了。

美国的金融和咨询两个行业因为高收入,很受在校生的青睐,表现好的summer intern, 毕业后可能拿到job offer, 在经济形势不算乐观的情况下,是很诱人的机会。后来小K同学又写来邮件解释+道歉,但因为连续两次不守时,被刷已成定局。高智商被低情商无情的打败,真的很可惜。

一个人如果不守时,往往意味着他不靠谱、不能委以重任,这是美国乃至全球人脉圈和职场潜规则之一。我在美国工作这些年,发现那些总是迟到、总是来不及吃早餐、总是最后一个进会议室开会的人,通常永远处于公司底层。

因此很多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幼儿园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了。有良好的时间观念的孩子,除了懂得“守时”,还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时间。但是时间是如此抽象的概念,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宝宝管理时间现实吗?怎么做?

时间管理的前提是良好的规律
(Routine Matters)

我认识那些美国妈妈经常告诉我,如果全家人没有良好的morning routine(早晨习惯), 三个孩子早上根本不可能出得了门。

其实,新生儿宝宝满月前后就能够分辨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了。记得苏宝刚出生一周去看儿医的时候,他告诉我优质养育很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规律。每天让宝宝在固定的时间吃睡玩,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调整。宝宝的每一天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不是乱七八糟的,这样特别有利于培养宝宝的安全感。宝宝有了规律,通常夜醒会减少,也便于大人更好地管理全家人的时间。

美国孩子上到幼儿园时,家长就会有意识地开始培养他们认识自己的routine(生活规律)了,在家里常常会开辟一块地方,把每天的morning routine & bedtime routine 挂起来:
1.jpg

2.jpg

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就用图片表示出来,该什么时候刷牙、洗澡、上厕所、听故事、整理玩具一目了然:

3.jpg

还可以通过简单手工,把每天的规律做成这种小机关:

4.jpg

宝宝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让他自己把打开的“门”合上,宝宝参与感和成就感都很强。

教宝宝认识时间的概念
(Learn the Concept of Time)

走进美国的小学或幼儿园的教室,你会发现墙上常常挂着一个大钟,旁边还有相应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时间、日程的重要性:

5.jpg

时间观念的启蒙,真的可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我们去音乐早教班时,老师会带孩子们唱一首叫做tick tock的英文儿歌,一边唱一边模仿大钟来报时。大家还可以试试从宝宝小时候起就在房间里挂一个静音的挂钟:

6.jpg

没事让宝宝接触接触日历、或者共读那些教宝宝认识时间和星期几的绘本(比如《好饿的毛毛虫》、《不高兴的瓢虫》这两本)。我们在家经常一起做时间为主题的手工,比如这种厕纸卷筒手表:

7.jpg

或者用纸盘子做一个大钟:

8.jpg

虽然苏宝现在还不明白钟表是用来做什么的,但因为多种形式的接触,已经认识了钟表的存在,也会说clock, watch,知道它们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一部分了。

钟表是记录时间的工具,认识了钟表,要怎么才能从小让宝宝认识抽象的时间呢?我们在公园玩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玩得不想回家的小朋友,一些家长每隔一会就对孩子说:该回家啦!但孩子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最后拖拖拉拉半小时都还没离开,只能在娃的哭闹中捉上车推走收场。

另一些美国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们会在临近离开前,每十分钟给孩子“报时”一次,比如12点该回家了,妈妈会在11:40时大声告诉娃:还有20分钟我们就要回家啦,然后是10分钟,5分钟的报时,以此类推,一旦到点就告诉孩子time up, 果断离开。这样既不让孩子觉得突然,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

习惯了这种“倒计时”训练的孩子,往往对玩耍时间有个心理预期,非常守时,到点了就乖乖跟着妈妈走人。一次在公园玩滑梯的时候遇到个两岁小男孩,在他妈妈报时还有5分钟时,疯狂地爬上每个滑梯把每个机关都玩了一遍,简直是在用“绳命”在和时间赛跑啊……

教宝宝理解时间都去哪了
(Time Table & Daily Planner)

认识钟表的读数,需要能够从0数到60,通常孩子要小学后才能看懂时钟。但教孩子时间管理,并不需要等到小学,只要宝宝学会了比大小,就可以开始和宝宝一起弄明白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去哪了。

你们可以一起画个饼图,协助孩子在上面记录每天的主要活动都花了多少时间,费时多的,扇形就大一些。这样孩子就能直观的看到哪些事情花的时间长、哪些短:
9.jpg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做每件事应该预算多少时间,有了个大致认识。不要小看这项技能,会预算时间是种非常强大的能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迟到,就是因为不会准确的预算时间。比如小A要出门见朋友,以为提前半小时准备应该够了,结果洗头花了20分钟,贴假睫毛5分钟,再自拍10分钟,呃,华丽丽地迟到了。学会预算时间,是孩子以后合理规划日程的基础。

10.jpg

上面提到这种万能饼图,可以从幼儿园用到中学,学会记录日常活动需要多少时间后,孩子会认识哪些事情浪费时间(time wasters), 比如和同学煲了一小时电话粥,然后逐渐有意识地减少这些活动。美国很多家庭都会要求孩子学会自己做time budget(预算时间),制定合理日程表并且执行:

11.jpg

区分必须的和想要的
(have-to's vs. want-to's)

按轻重缓急的合理顺序来安排时间,是时间管理的要诀。比如期末论文明天就要交了,小明还是决定先打几盘游戏再说,这是典型的拖延症。

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只能挑最有必要的任务先去完成。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很重视教孩子分辨什么是必须的(need),什么是想要的(want),让孩子明白有很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12.jpg

为了教孩子分清轻重缓急,美国家长和老师会和孩子们做练习,区分哪些事情是have to, 哪些是want to,比如:
  • I have to eat, sleep, do home work (我必须吃饭、睡觉、写作业)
  • I want to play xbox, read comic books, play with Tommy.  (我想要玩xbox, 看漫画,找小伙伴玩)
"必须"和"想要"这两者不一定冲突,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设置好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它们的优先顺序,就能完成很多必须的事,和想要的事了。

学会设置任务的优先顺序
(Learn Covey Priority Matrix)

目前全宇宙最流行的优先顺序公式,叫做Covey四象限,这个概念最早是Stephen Covey提出的。他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作者。

直观的表达可以参考下图:

13.jpg

从小学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可以培养孩子用这个工具,来管理自己的待办事项了。这个工具很简单,用法是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分为四类:

  • 1.重要而不紧急的
  • 2.紧急而不重要的
  • 3.既重要又紧急的
  • 4.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
那要怎样教孩子区分以上这四类任务以及它们的优先顺序呢?

1.既重要又紧急的(马上做)
往往和短期目标有关,比如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很重要,而且不尽快完成,会产生后果。

2.重要而不紧急的(接下来做)
往往和长期目标有关,比如想要学会一门外语、健身、成为棒球队队员。

3.紧急而不重要的(再次做)
通常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干扰我们的因素有关,比如想看正在直播的球赛,如果无法先完成1和2,那就只好选择稍后看转播录像了。

4.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不一定做)
比如和朋友煲电话粥,或者给不熟悉的学生社团拉选票,没时间就不做了吧。

其实Covey四象限这个工具成年人也可以利用起来:明白了任务的优先顺序,就能有效减少拖延,不怕抓不住重点的瞎忙了。希望以上这些小技巧,能帮助爸爸妈妈们系统地引导宝宝认识时间、管理时间,做个守时、靠谱、有效率的孩子。

参考资料来源:
  • pbskids.org/itsmylife/school/time/index.html
  • familyminute.com/articles/family-life/family-living/6-time-management-skills-for-kids/#.V6K2l2VQy7Q
  • lifehacker.com/how-to-ruthlessly-prioritize-your-task-list-to-get-more-1647737501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现居纽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