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赛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升华,“创造力”日益成为人才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的中高考招生制度,日益明确将“创新潜质”作为名校选拔优秀人才的核心指标,从小培养孩子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为更好的为各大中高等院校提供自主招生人才选拔,本竞赛获奖名单将会报送至各大合作院校,为其自主人才选拔提供人员基础。
二、主办单位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菁英杯”全国中学生学科素养与创新知识大赛组委会
(协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计算科学研究所、四川新闻网)
三、比赛对象
中国在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
四、比赛宗旨
鼓励和引导中学生学好数理化学科,拓宽科技知识面;
激励中学生钻研和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科学问题,学以致用;
培养中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树立中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成才的自信。
五、比赛程序
1、大赛报名
报名时间:2017年9月12日-2017年12月23日
报名方式:网络或各地组织方现场报名。
2、省级初赛
省级初赛时间: 2017年1月14日
比赛形式:网络题库在线计时答题或密卷邮寄现场答题。
3、全国总决赛及颁奖典礼:
全国总决赛时间:2018年1月21日
比赛形式:网络题库在线计时答题或密卷邮寄现场答题。
4、颁奖典礼或证书邮寄
时间颁奖典礼:2018年1月21日--2018年2月25日
颁奖地点:中国成都
5、命题
每年9月,由科学院研究人员、国内一流大学教授和优秀的中学数理化教师组成的“菁英杯”命题委员会开始下一年度“菁英杯”的命题工作。命题工作的内容包括所有参赛年级的培训题、初赛题、复赛题。于此同时,命题委员会向全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征集备选题。
6、分发试卷
为使试卷如期寄到各竞赛点,全国组委会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分发试卷。每一个考点的试卷发运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保证竞赛顺利进行。
7、阅卷
各考点按命题及评审委员会下发的评分标准对初赛的答卷进行阅卷和评分,在各校范围内按成绩择优确定进入复赛的参赛者。复赛结束后,各考点应立即密封试卷向“菁英杯”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寄出,由命题及评审委员会进行阅卷、评奖。
8、评奖
参赛者按成绩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授予获奖证书。 考虑到各学校、各地区的生源及教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并且都有相对优秀的学生,二、三等奖中将有相应的比例授予非重点学校及边远地区的学校。
授予组织工作出色的地区或学校“菁英杯”组织工作奖,授予有关负责人“科学教育优秀园丁”称号及荣誉证书。
所提供的备选题被采用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创新爱好者,将获得命题奖。
9、颁奖
为鼓励获奖学生,推动“菁英杯”学科素养与创新大赛的发展,举行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颁奖会。
10、总结交流
每届“菁英杯”学科与创新知识大赛结束后,全国组委会、命题委员会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交流和总结活动:到各地或国外考察,组织讲学活动,培训教练员,组织夏令营活动,将试题汇编成书等。
六、命题方式
1、分年级命题——按高中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分别命题。
2、试题参照现行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教学大纲,题目活而不难,巧而不偏;既大众化又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
3、试题力求体现科学思维之美,寓科学于趣味之中,将知识、能力的考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七、命题委员
1、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理工教授和重点学校的优秀理科教师组成命题委员会进行命题。
2、广泛地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征集试题,并设命题一二三等奖。
八、评奖方式
1、从国情出发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生源、师资、设施、信息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对边远地区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在二、三等奖的评定上,不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拉平,保证这些地区和学校有相应的获奖比例。
2、合理的比例——各省级赛区进行初赛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每个赛区的一、二等奖获奖学生将继续参加全国总决赛。由组委会及专家委员会进行赛事的最终评审评奖工作。组委会对初赛及复赛的一、二、三等奖得主授予获奖证书。竞赛结果于每年2月上旬公布,同时下发奖证书。请考生自行登陆本官网“成绩查询”栏输入个人身份证号查询。
|
-
|